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分享到:

      崔振宽的笔墨突破与美学重构

        作者:秋兮2025-07-06 00:21:19 来源:中国拍卖网
        崔振宽的笔墨突破与美学重构

        宝成铁路(国画) 45×31.5厘米 1961年 崔振宽 中国美术馆藏

        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坛,崔振宽以其独特的焦墨语言和对传统笔墨的现代性转化,构筑起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近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笔墨重辉——崔振宽艺术展”,系统呈现了这位艺术家七十年艺术生涯的风格演进轨迹。展览展出了170余幅作品,分为“无始无终”“奇峰搜尽”“山河纪游”“畅神问道”“山外之山”五个单元。

        从黄土高原的苍茫具象到抽象符号的精神解构,从传统笔墨的程式坚守到现代图式的创造性突破,崔振宽的艺术风格始终在历史与当下、具象与抽象、地域与世界的维度间穿梭,最终形成了兼具文化根脉与当代性的独特美学体系。

        崔振宽艺术风格的根基,深植于自然和历史的“双重具象”的创造性转化之中。这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既源于他对关陇大地自然地貌的深刻体悟,也得益于对传统水墨程式的系统解构。在“奇峰搜尽”单元展出的写生作品中,黄土高原的峁梁沟壑、秦岭山脉的雄浑体魄,被转化为极具个性的笔墨语言——那些如地质断层般的墨色裂变,恰似大地肌肤的肌理褶皱,而焦墨皴擦形成的飞白痕迹,又仿佛是岁月在山川间刻下的年轮。《秦岭》系列作品中,画家以枯涩的笔线勾勒山形轮廓,通过浓淡不一的焦墨积叠,在平面上构建出极具体量感的山峦结构,这种对自然具象的提炼,已超越了普通的写生范畴,升华为“神逮天地脉搏”的视觉诗行。

        对历史具象的重构,则体现了崔振宽对传统笔墨的现代性解读。他深谙黄宾虹“五笔七墨”之法,却未止步于程式模仿,而是将传统皴法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笔线运动。那些看似无序的焦墨点线,实则暗合着“披麻皴”“斧劈皴”的基因密码,但又通过笔触的速度与力度变化,打破了传统皴法的装饰性局限。这种对历史具象的“解构—重组”,使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笔墨的文化基因,又获得了直指当下的视觉冲击力。正如中国美术馆前馆长吴为山所言,崔振宽“藉七十年修为所涵养的艺术语言,融关陇大地的厚重与苍莽,开辟出一方独具风格的笔墨天地”,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从精神层面实现了地域文化与历史文脉的深度对话。

        1993年转向焦墨创作,是崔振宽艺术风格成熟的重要标志。这种选择不仅是技法层面的革新,更是对笔墨精神的深度挖掘。崔振宽通过30年的持续探索,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焦墨美学体系。在技法层面,他突破了传统焦墨“易枯易滞”的局限,创造出“焦墨+积墨+积彩”的融合画法。《青海纪游》系列中,画家以苍劲的焦墨勾勒山石骨架,再通过层层积墨赋予体量感,最后以微妙的石青、石绿点缀,使画面在黑白主调中透出含蓄的色彩韵律。这种技法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通过现代视角重新激活了焦墨的表现力——笔线的飞白不再是技法缺陷,而成为时间痕迹的视觉留存;墨色的枯涩也不再是审美障碍,而转化为苍劲雄浑的气质表达。

        更重要的突破在于笔墨的精神独立。崔振宽认为“笔墨不是单纯技术问题,而是精神性问题”,这种认知使他的焦墨作品超越了物象描摹,成为心灵轨迹的直接外化。“山外之山”单元的近期作品中,物象形态已近乎消解,只剩下充满张力的笔线在画面中游走、碰撞、交织。那些如星云涡旋般的墨痕轨迹,不再指向具体的自然物象,而是通过纯粹的形式语言传递出生命的律动。这种“心象大于物象”的创作理念,使焦墨从传统的造型手段升华为独立的精神载体。

        在“畅神问道”单元,画面中偶现的山形轮廓已被解构为碎片化的笔墨元素,墨点如星辰散落,笔线似游龙穿行,在看似无序的构成中暗含着“经营位置”的传统法则。这种创作状态,恰如崔振宽自己所言“画面常处于具象和抽象的临界点”,在这个微妙的平衡点上,自然物象的“形”与笔墨精神的“意”形成了完美融合,既保留了中国画“写意”的本质,又获得了现代艺术的形式张力。

        崔振宽的艺术风格演进,始终贯穿着对“传统与现代”命题的深度思考。当20世纪中国画坛普遍以“中西融合”寻求变革时,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从传统内部探寻突破的可能”。这种选择并非保守,而是基于他对中国画本质的深刻认知:“笔墨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点”,若能实现笔墨的现代转化,中国画的发展便有前途。

        这种理念在其创作中体现为双重维度的创新:一方面,他坚守笔墨本体,将书法用笔的骨力与韵律融入绘画,使每一根线条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他又突破传统山水画的“可居可游”模式,借鉴现代艺术的构成原理,重构画面的视觉秩序。此次展览清晰展现了这一过程——从早期注重地域特征的写实性描绘,到中期强化笔墨结构的表现性探索,再到近期趋向心灵表达的抽象化实验,崔振宽的每一步突破都植根于传统,又指向未来。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08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