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分享到:

      “西夏陵”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作者:张影2025-07-15 08:10:15 来源:中国拍卖网
        西夏陵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西夏陵”1、2号陵   齐鸿灿 摄

        当地时间7月11日,法国巴黎传来喜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贺兰山东麓,风沙吹拂“西夏陵”,缓缓筛落历史的诗行。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世纪至13世纪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的陵墓遗址群。“西夏陵”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贺兰山下,散落的墓冢究竟尘封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往事?每一道夯土痕迹,每一块琉璃碎片,都在无声讲述着多元共生文明交融的传奇。

        发现沉睡陵寝

        在西夏陵博物馆,一张照片打开了时空之门。时间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一名德国飞行员驾驶飞机翱翔于贺兰山的苍穹之上,用相机捕捉到了圆锥形“土堆”。这张照片被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而静卧于戈壁滩上的神秘“土堆”为何物,却一直不为人知。

        直到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开始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才为“西夏陵”验明正身。9座帝陵的主人是谁?考古人员从7号陵碑亭发现的残碑中拼合出一块碑额“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明确了7号陵的墓主身份——西夏第五代皇帝的寿陵,更使其成为目前西夏陵区中唯一一座确认主人的陵寝,规模宏大且建筑精美的3号陵则被推测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寝。

        存续近200年的西夏,却未被列入《二十四史》,相关史料文字有限,这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负责“西夏陵”申遗咨询工作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一再感到惊讶”。在生态环境脆弱、地缘政治复杂的条件下,党项人通过不断学习、创新维系了一个历史浪潮,令陈同滨感慨“西夏是不应缺席的历史记忆”。在申遗过程中,陈同滨打破传统的叙事局限,从人类文明的视角切入,坚持“用材料说话”,结合考古成果和文献史料、运用建筑史研究方法,讲述这一中国故事。

        走进神秘西夏

        走进“西夏陵”,巍峨陵阙、碑刻遗珍向世人低语着昔日的繁华。

        “西夏陵”的选址像是一场人与大自然的默契对话。西倚贺兰山、东眺黄河,“西夏陵”呈背山面水之势,地势高敞,面向开阔。为顺应山势,帝陵的空间轴线与山峦呼应,借山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宏之势。这一布局降低了山洪的威胁,既是对中原王朝“风水堪舆”古老传统的虔诚延续,又巧妙融入了党项人对自然神力的顶礼膜拜。

        “西夏陵”见证了西夏在全面继承、吸纳唐宋帝陵陵寝制度、传统木构建筑形制做法,在儒学理念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党项人的佛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所形成的陵寝制度。比如,“西夏陵”首次将碑亭的使用制度化,在月城南侧沿中轴线两侧建碑亭的做法,成为其布局中的固定做法。

        防洪工程遗址是“西夏陵”遗产构成要素之一。从2号陵西侧的一处防洪墙遗迹可窥见“西夏陵”对抗山洪冲刷破坏的秘诀。2024年,宁夏文物考古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带队对3处防洪工程遗址开展调查发掘,其中就包括这处防洪墙。柴平平介绍,通过对“西夏陵”3处防洪工程遗址的调查发掘,丰富了对“西夏陵”防洪设施建造方法和类型的认识。

        32处防洪工程遗迹,见证着古人的生态智慧。防洪墙建造在地势较高、水流较为湍急的区域,阻挡和分流山洪的冲击力;排洪沟直接在地面开挖,发挥着疏导雨水和山洪的作用。历经沧桑的防洪墙与排洪沟组成的防御体系,至今仍守护着陵区安全。

        见证多元交融

        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西夏陵”的结构布局、廓清了其范围、探明了建筑特点等。这为“西夏陵”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也为申遗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研究保障。

        “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之间通过交流交往交融,会创造出新的内容,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陈同滨说,“西夏陵”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

        在对“西夏陵”历次考古调查、发掘的过程中,从帝陵、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采集、出土7100余件(套)可移动文物,成为解读西夏文化的关键密码之一。“西夏陵”碑亭遗迹中发现的西夏文与汉文碑石残块,显示出两种文化在西夏都具有重要地位;6号陵出土的绿釉鸱吻,深受中原建筑文化影响,同时,也融入了党项人独有的审美意趣;西夏陵区出土的鎏金铜牛的铸造技术、文化内涵等均体现了当时的文化交流;西夏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等随葬品,揭示出西夏在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中跨区域交流活动的枢纽特征。

        考古发掘工作见证了党项与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的交流融合,使世人能更全面认识西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西夏学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认为,西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自己的特点,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特殊贡献,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守护文化遗产

        严密的保护与监测体系为“西夏陵”遗址构建了全方位的“安全网”。在“西夏陵”监测中心,记者看到监测系统覆盖了遗产本体、自然环境、日常管理等。经过多年持续努力,“西夏陵”遗产监测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从2000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始参与“西夏陵”的土遗址保护。“‘西夏陵’的保护工作经历了被动性抢救、主动性保护修缮、预防性保护修缮3个阶段。”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杨善龙介绍,面对根部掏蚀、裂隙等病害,因地制宜研发保护技术,延长遗址“寿命”。目前的工作集中在日常保养维护。

        以“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为核心的“西夏陵”遗产价值阐释体系,让人们得以全方位感知西夏的独特魅力。“水劣然而蛙好,话硬然而心慈”“山中积雪者高,人中有德者尊”……在“西夏陵”3号陵附近的栈道上,西夏文与汉字一一对应。在西夏陵博物馆,游客可以根据互动装置,找寻到与汉字姓氏对应的西夏文字。

        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亲眼目睹了“西夏陵”的变化。1997年,师培轶作为讲解员参加工作时,“西夏陵”并没有博物馆,收藏的各类文物不足30件。他听前辈讲,更早的时候,大家在陵区的3间帐篷里办公。如今,西夏陵博物馆收藏各类西夏文物近万件,成为世界范围内收藏西夏文物种类最为丰富、展出西夏文物数量最多的遗址类博物馆。2024年,西夏陵博物馆接待游客70万人次。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此驻足,透过玻璃展柜与历史对话,在光影交错间触摸西夏文化。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10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