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传统竹编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荣仿在赣州市瑞金象湖里文化创意街区制作竹编产品
赣州市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供图
在廖奶奶咸鸭蛋非遗工坊,村民把精选的鸭蛋用清水洗净后晾干,再裹上黄泥、盐巴和锅灰,腌足40天后,口感地道的咸鸭蛋就制作完成了……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产业融合的推动下,江西赣州的非遗工坊成为传承文化的阵地、带动就业的平台、促进发展的引擎。
近日,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壬田镇凤岗村的廖奶奶咸鸭蛋非遗工坊,村民正忙着制作咸鸭蛋。精选的鸭蛋用清水洗净后晾干,再裹上黄泥、盐巴和锅灰,腌足整整40天后,口感地道的咸鸭蛋就制作完成。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日前公布的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廖奶奶咸鸭蛋非遗工坊的“客家咸鸭蛋:‘老手艺’变成富民‘金蛋蛋’”入选,成为江西赣州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赣州市立足本地丰富的非遗资源,以创新为驱动,以产业为依托,走出了一条具有赣州特色的非遗工坊发展之路。
赣州市深入挖掘具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大力帮扶非遗传承人以“电商+合作社+脱贫户”的模式发展经营,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以一技之长实现灵活就业、稳定增收。会昌县江西五丰米粉工坊便是其中之一。该工坊年产值达3亿元,带动当地680人就业,实现人均年收入增加3.8万元。在这里,米粉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粉条”。在江西五丰米粉工坊的生产车间,李大姐熟练地操作着机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出去打工,孩子、老人都照顾不了,现在在家门口的工坊上班,既能照顾家里,收入还不错。”她说。
赣州从顶层设计入手,全面摸清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情况,建立详细数据库,为非遗工坊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坚实依据。同时,积极推动非遗工坊与旅游、文创、教育等产业融合,让非遗技艺走出工坊,融入生活,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在重点商业街区等地,政府给予场地租赁、设备购置的补贴,降低运营成本,吸引工坊入驻。一系列专项政策,为非遗工坊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赣州市瑞金象湖里文化创意街区,瑞墨制作非遗工坊、瑞金传统竹编非遗工坊等5个非遗工坊在这里落地,享受免租金、免费装修等政策,为传承人提供了展示、传承和销售的平台。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商业共融,非遗工坊成为街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进瑞金传统竹编工坊,70岁的老艺人杨荣仿正专注地编织着竹篮,他的双手上下翻飞,竹条在他手中交织、缠绕。不一会儿,一只竹篮子就制作完成了。“以前我只在家里编点小物件,现在能在人流量这么高的街区展示竹编手艺,还有这么多人参观、询问、购买,我的信心越来越足。”杨荣仿说。
在龙南市虔心小镇手工体验工坊,传统手工腐竹制作技艺、龙南杨村米酒酿造技艺、土窑鸡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聚集于此,吸引了大批旅游团队到访。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客家美食,还能亲手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宁都客家天和制香方制作工坊开发出客家香鞋、香枕等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在一次文创产品展销会上,天和制香方制作工坊的香枕展位前人头攒动,一位年轻的女士赞叹道:“味道太好闻了,放在家里不仅能安神,还是一件漂亮的装饰品。”该工坊负责人官海滨说:“我们把传统制香技艺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喜欢上非遗。目前工坊全年生产香200余吨,年销售额达300万元。”
“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产业融合的推动下,赣州的非遗工坊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个个非遗工坊成为传承文化的阵地、带动就业的平台、促进发展的引擎。”赣州市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未来,赣州市将继续深耕非遗工坊建设,不断探索创新路径,让更多的群众共享非遗发展成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