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将满一周年。
自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以来,钟鼓楼作为城市地标和文化符号的地位更为凸显。从“晨钟暮鼓”的司时中心,到成为极具烟火气的象征物,钟楼和鼓楼历经数百年,从历史中走来,依然矗立在城市中心并连接古今气象,其实际功能几经变化,却仍能够在今天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这既反映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生命力。
钟鼓楼的形制与分布
鼓楼和钟楼大部分是两个独体建筑,一般建在城市中轴线上,鼓楼于前,钟楼于后,鼓楼多见重檐木质结构、楼阁式建筑,钟楼多砖石结构,下筑台基、上建楼体,两者都为歇山顶。鼓楼呈宽横形,钟楼呈竖直状,前后交叠,与我国的大鼓与竖钟的形状相对应。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钟楼和鼓楼就是钟鼓楼的代表,作家刘心武在《钟鼓楼》中这样描写:“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生动地描述出钟鼓楼建筑的基本特征。我国历史上的钟楼、鼓楼一般成对存在,比如北京、西安、南京等地原先都建有钟楼和鼓楼,但因各种原因,现在往往仅剩其中一座,且鼓楼存世数量较多,这些独体的鼓楼建筑逐渐被合称为钟鼓楼。
我国许多城市都有钟鼓楼遗迹,比如太原、徐州、大同、永昌等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许多边陲重镇也常设钟鼓楼作为行政要塞的据点标志,比如西北地区的敦煌、酒泉、靖远等地的钟鼓楼,至今仍是当地的重要地理坐标。中原腹地在历史上长期是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许多城市也建有钟鼓楼,现存世的包括开封钟鼓楼、洛阳钟鼓楼、浚县钟鼓楼(文治阁)等。
钟鼓楼的功能确立与功能变化
古代的鼓楼和钟楼是各城或村社为百姓进行报时的专门建筑,也就是当时的司时中心。鼓楼的设立起源更早,所担功能更多,在古代城市管理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钟楼的核心功能就是报时,多在白天使用,鼓楼的功能性更多,除了与钟楼呼应报时外,常兼备报警功能,当城中发生盗窃、火灾等险情或城外敌军侵入时,都会击鼓传情,起到“平时报时,战时报警”的作用。《吕氏春秋》中记载:“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于王路,置鼓与其上……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可见周朝设置鼓楼的用途是传递军事信息,向周边城市发出预警。宋代《南北朝杂记》中也有记载兖州刺史击鼓擒贼的实录:“北齐顿丘李崇,陈留公诞之子。高祖时,为兖州刺史。兖州比多劫盗,崇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槌鼓乱击。四面诸村,始闻者挝鼓一通,次闻者复挝以为节,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伏其险要,无不擒获。诸州置鼓,自此始也。”这说明鼓楼在担当报时中心以前曾作为军事城堡,是城邑中的主要建筑。钟楼和鼓楼的设置是城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产物,属于城池建设的基础设施,与护城河和庙宇共同构成一座城池的必有元素。
古语云“晨钟暮鼓,鼓为号令,钟为传声”,钟鼓楼基本沿用前人先击鼓后撞钟的模式,这种报时体制也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得到确立并不断完善。据《元文类》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时间制度,这可能是我国最早关于晨钟暮鼓制度的记载。但尚无考古证明汉代有钟鼓楼建筑,大概彼时只是将礼乐重器钟、鼓作为报时、报警的工具。元代设立了专门的司时之人,在鼓楼和钟楼按时击鼓敲钟,制定“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规制,每日劳作从鼓声开始,以钟声结束,每天的戌时鼓楼击鼓18下,钟楼敲钟18下,循环三遍,共计108下。坊间流传:“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一书中有载:“钟声,晨昏扣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每五日为一候),正得此数。”清代乾隆皇帝对钟声如此描述:“当五夜严更,九衢启曙,景钟发声,与宫壶之刻漏,周庐之铃柝,疾徐相应。清宵气肃,轻飚远扬,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以上的文献都记载了鼓楼作为报时中心工作的具体情况。以声示时,有利于城内百姓生活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可以说“时间即秩序”是我国古代延续千年且极为有效的城市管理理念。
钟鼓楼见证城市生活的时代变化
1949年,北京时间确立,我国开始采用国际通用历法计算时间,与国际接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钟表、手表、电视机在我国逐渐普及,钟鼓楼的司时功能至此退出历史舞台,但钟鼓楼的原址大多在城市中心,属于区域内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自然成为城区内重要信息的集散地。新闻轶事、店铺广告、寻人启事等从钟鼓楼开始扩散传播,在自媒体和新媒体崛起以前,一个城市的钟鼓楼就是本地区重要信息的集散地。从发布信号的中心地,到重要信息的集散地,钟鼓楼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钟鼓楼“晨钟暮鼓”的时代特征随之消散,但长期以来,钟鼓楼深度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逐渐成为大家心里“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符号之一。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钟鼓楼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断攀升,一句“我站在鼓楼上面,一切繁华与我无关”的歌词就引起众多游客到北京游览、打卡,通过这种方式快速体验到北京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和生活韵味。钟和鼓从国之重器走进寻常百姓生活,承担并完成了乐器、传递情报、报时、报警等功能,钟楼和鼓楼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曾缺席的重要见证,在滚滚的历史红尘中,很多人的家乡都有一座钟鼓楼,钟声和鼓声也编织了一代代人的生活,它们是平凡生活的化身,也是一座城市厚重历史的见证,直至慢慢淡出生活舞台,出现在文人笔下、艺人曲中,转化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物。
钟鼓楼建筑和胡同、四合院等共同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方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属于它自己的“鼓楼大街”。如刘心武所写:“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不断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钟鼓楼往往是旧都的中心,现代都市的文化地标,历经千余年,它的功能已经完全转变,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见证,它既存续在文献中,也屹立在现代人的生活里,在不同的时代散发着一轮又一轮的生机。
(作者系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原语言与黄河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