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蓝晒工艺化学反应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其物质与光影的互动则是对记忆的重构表现,使这一传统工艺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焕发新活力。本文从时间与记忆角度剖析蓝晒工艺的艺术实践案例。
【关键词】蓝晒工艺;时间;记忆;艺术实践
时间流逝——化学反应的隐喻
蓝晒工艺又叫做铁氰酸盐(铁-普鲁士蓝)印相法,通称蓝图晒印法,是一种基于铁盐反应的摄影工艺。英国爵士约翰·赫歇尔(John·Herschel)发明了这种能持久保存蓝色照片的摄影工艺,他也是“photography”(摄影)、“negative”(负片)及“positive”(正片)等术语的提出者。植物学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Atkins)曾运用蓝晒工艺创作《不列颠藻类集》,成为该工艺艺术实践的典范。笔者认为,蓝晒工艺的化学反应过程本质上是对时间流逝的隐喻。感光溶液通过光还原反应将植物形态永久留存于纸面,这种对时间痕迹的固化特性,使其成为艺术家探索时间主题的重要媒介之一。其原理为涂布铁铵柠檬酸盐与亚铁氰化钾混合溶液的纸张,经紫外线照射后生成普鲁士蓝。曝光时间越长,蓝色调越深沉;光照不足的区域则保留纸张本色。这种由深到浅的色调转变,既体现了曝光时长的不可逆性,也隐喻了时间的单向流逝。
艺术家劳拉·布莱克洛(Laura·Blacklow)以手工书为载体进行蓝晒创作。她通过控制曝光时长(短至数分钟,长至数小时)记录时间累积的痕迹。此外,普鲁士蓝的色泽会随年月推移而自然变化,布莱克洛巧妙利用这一特性,使作品成为“时间堆叠”的具象化表达。观者从深浅交织的蓝色中,可感知到时间流逝的主观体验。
记忆重构——物质与光影的互动
蓝晒工艺通过物质与光影的互动,实现艺术家对记忆的重构。例如,艺术家将老相册置于感光纸上,银盐痕迹与蓝晒化学记号交叠,形成跨材料的记忆重影——既是物理层面的叠加,亦是时空的融合。
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Chiharu·Shiota)在装置艺术作品《记忆的轨迹》中,将移民者携带的故土物件(钥匙、纽扣、碎瓷片)显影于悬挂的蓝晒布条上。在光影的晕染下,日常物品转化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记忆信标,触发观者对自身记忆的重新编织。艺术家叶云飞的《宋韵山水》系列选用宣纸为基底,结合负片与蓝晒液,通过调控紫外线强度与曝光时长生成意象化痕迹,显影时再以羊毛排刷精细调整局部。他在宣纸上展现宋韵之美,突破了材料局限,建起连接现在和宋代文化的记忆桥梁。而观众则在蓝晒作品营造的物质与光影情境中,主动参与记忆重构,实现与艺术的深度对话。
蓝晒工艺以铁盐与光线的化学反应,将物质随时间变化的痕迹转化成蓝色图像,使抽象的时间与记忆获得具象载体。在艺术实践中,时间是记忆的坐标系——正如蓝晒记录的植物标本随岁月褪色,其实就是光敏物质对光线的永久性记录。从安娜·阿特金斯用蓝晒固化藻类生命形态,到叶云飞融合蓝晒与宣纸探索水墨意境,蓝晒工艺始终通过光影触发观者对记忆与时空本质的思考。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