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志愿服务也已逐渐成为我国各大博物馆开展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讲解服务作为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细分志愿服务类别,在社会大众的博物馆游览体验、公众与博物馆的沟通、缓解博物馆讲解资源不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大博物馆的青睐,也受到政府的重视。随着2023年《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各地纷纷出台细则,对规范和壮大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做了详细要求。各大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深化志愿讲解服务。这些探索并非止于服务形式的优化,更在实践中持续彰显着志愿讲解服务的深层意义与多元潜能,不仅进一步架起文化传承与公众认知之间的桥梁,让静态的文物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传播,还使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在互动中得到更充分体现。这种探索既是对公共文化服务形态的主动革新,也是对博物馆教育功能与人文价值的深度挖掘,通过机制完善、资源整合与内涵提升,让志愿讲解服务在规范化轨道上释放更大效能。
从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角度考量,基于游客、博物馆、目的地和志愿者等视角,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蕴含多重价值。它不仅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多元活力,更在个体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关联中,进一步构建起文化传播的立体网络,推动文化价值在不同主体间实现良性循环与共同提升。它有利于游客感悟文化精髓,助力博物馆延伸服务触角,强化目的地文化认同,还能激发志愿者群体的文化担当。
从不同视角看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蕴含的多重价值
(一)游客视角:提供游览体验价值。对于游客而言,博物馆提供的志愿讲解服务不仅能带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的获得感和游览体验。相关实践表明,博物馆提供的志愿讲解服务,特别是优质的志愿讲解服务,容易让观众沉浸在讲解的描述、人物和故事情节中,更容易让游客在身心上产生有意义和难忘的增值体验。在此过程中,讲解志愿者常常成为连接文物与观众的鲜活纽带,其作用往往比文本介绍更有效。
(二)博物馆视角:更好贡献公共文化服务价值。随着人们对博物馆讲解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一些博物馆讲解力量明显不足。与此同时,虽然目前社会志愿讲解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博物馆讲解力量,但一些讲解的规范性和讲解服务质量仍有待提升,这就需要进行规范和把控,通过对讲解规范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把控,诸多博物馆将志愿讲解纳入博物馆讲解队伍。对博物馆而言,志愿讲解服务进一步搭建起了游客与博物馆之间的沟通桥梁,并且讲解志愿者以社会资源嵌入的方式有效缓解了部分博物馆讲解资源不足的困境。讲解志愿服务还可以吸引新的成员参与到博物馆讲解服务中来,也成为博物馆不断吸收讲解力量的重要窗口。
(三)目的地视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价值。一个城市或旅游目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当前我国正在文化强国建设之路上,文化志愿服务发展被纳入国家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旅游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界限将被进一步打破。当前各地许多博物馆乃至生产生活领域逐渐成为一些参观游览者的旅游目的地,而一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参观游览者更加多样化、精细化的文化服务需求,博物馆讲解志愿者作为文化志愿服务的供给之一,正是弥补旅游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短板的有效方式。相关实践表明,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利用目的地的文化知识、自身的热情服务和讲解技巧,能成功传播目的地文化价值,这也成为一些目的地多种解说媒介中非常直接有效的实现路径。包括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在内的文化服务志愿者,其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既是个体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目的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生态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博物馆所在地的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公共文化消费场景打造、公共文化氛围形成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四)志愿者视角:蕴含自我提升和公共文化服务优化价值。对于讲解志愿者而言,在学习和工作之余,选择投身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成长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我国博物馆讲解志愿者的主要人群已从退休人员、大学生扩展覆盖到中小学生、上班族等各类人群,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学生、上班族、退休人员这三类。过去,我们更多是从博物馆现实所需、公共文化服务所急、游览者所盼的视角去关注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较少从讲解志愿者视角去关注该领域。从长远来看,想要让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发挥更大效能,达成博物馆、政府部门、讲解志愿者、游客等多方主体共赢目标,需更加关注讲解志愿者本身,重点关注其因何而来、有何收获、有何困惑、因何而走等,这样才能让讲解志愿者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维持得更加持久。
从志愿者不同群体看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蕴含的多重价值
(一)深度提升的学习方式。对青年志愿者,特别是对高中生和大学生志愿者而言,从事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是一种自我深度提升的学习方式。青年学生在博物馆志愿讲解过程中,有了全新的深度提升的课外学习机会,除了要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自然知识、文物知识外,还要具备实践文本撰写、现场讲解与沟通表达等能力,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已逐渐成为青年学生讲解志愿者自我学习、自我表达、自我发展和自我深度提升的“第二课堂”。
(二)深度教育的成长方式。当前,一些博物馆出现了少年讲解志愿者、红领巾讲解志愿者等,对少年志愿者而言,从事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是一种深度教育的自我成长方式。少年讲解志愿者在讲解服务过程中,除了了解了历史、学习了知识、培养了兴趣、为社会做了贡献,更重要的是少年志愿者还获得了心灵的成长、爱国主义的熏陶、红色革命基因的传承、文化自信的增强、历史观的树立、世界观的形成、人生观的拓展、价值观的塑造等。
(三)深度反哺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于成年志愿者来说,从事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是他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这部分人不仅将志愿讲解服务视为他们用好业余时间的积极选择与价值载体,事实上,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已经成为他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从个体生命体验与价值实现的维度来审视这部分人群的行为,其进行的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是一种个性化文化实践活动,且这种文化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赋能方式。究其实质,这更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参与行为,具有为社会做贡献与自我实现的双重功能,讲解志愿者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往往能够丰富其内心和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这部分讲解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活动的过程中除了满足个人需求外,还可以产生帮助他人之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对于讲解志愿者而言,或许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博物馆所起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同的。但总体来看,对于青年志愿者来说更多是一种深度提升的学习方式,对少年志愿者来说更多是一种深度教育的成长方式,对于上班族和退休人员来说更多是一种反哺社会的生活方式。当前,在文旅融合与新博物馆学发展背景下,博物馆的功能不仅注重物的收藏与展示,更注重人的体验与服务。博物馆不仅包含教育属性,也包含休闲生活属性,不仅包含学习方式,也包含成长方式和生活方式,博物馆对于讲解志愿者蕴含的多重价值就是这些属性和方式的直接体现。这种价值的彰显,既是博物馆现代发展的生动注脚,也是衡量博物馆事业发展成熟度的重要参考。这些多元价值的交织与升华,既让志愿者在文化传承中找到归属感,也让博物馆在与公众的深度联结中焕发持久生命力,共同为文化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力量。
(作者系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