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迷宫或游戏的主人——傩面具艺术体验展”现场
2025年湖南美术馆民间美术系列展览“面具、迷宫或游戏的主人——傩面具艺术体验展”正在展出。此次展览以南方傩面为切入点,集结了湖南、四川、贵州、江西、广西各地百年珍稀古傩面及相关展品200余件,探索民间美术如何从乡土符号升华为观念媒介,并深入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引发的文化叙事
作为原始信仰的视觉化呈现,傩面以其高度浓缩的造型语言与对应的仪式功能构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表达系统。在原始宗教中,面具是人神沟通的媒介,而在人类学和哲学层面,面具象征着社会角色的转换和他者凝视下的自我伪装。展览试图呈现傩面在乡土社会中的功能,与当代艺术中“面具”隐喻进行对话。同时,展览将傩仪的表现形式提炼为人类认知与存在的困境,通过“迷宫”式空间展线设计隐喻数字时代的人们在迷失与探索中的自我能动性。
“游戏的主人”为展览标题的“句眼”,点明展览以互动式体验的游览方式,引入权力话语的反思——谁是游戏的真正主宰?是背后的神灵,是戴面具的傩师,还是观看的我们?由此,展览标题巧妙地将隐喻张力与傩文化本身的仪式性、象征性与社会功能相呼应,邀请观众在凝视面具的同时凝视自身的身份困境——我们是否也在戴着无形的面具,行走于消费主义或数字化的迷宫中,成为某个游戏中不自知的玩家或主人?
民间美术与个体生命意识的碰撞
在当代语境下,傩面正经历从祭祀法器到文化符号的转型,它既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更是理解中国民间审美观念和宇宙观的重要窗口。傩面及其背后的傩文化广博丰富,体现了一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因此,傩面更适合用开放的、思辨的展示逻辑予以呈现。
傩面作为傩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过多的神秘色彩与刻板标签。如何突破“傩面=封建迷信”的认知窠臼,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展览通过三个维度来回应这一策展主旨:首先,一、二单元“傩的结构主义”“庆典中的面具”从学术角度解构傩文化的符号系统,揭示其文化历史和社会功能。其次,通过“傩的精神分析·‘自我’与‘他者’”“傩润万物”两个单元,傩面的原始功能被转译为对现代人生命历程和生存状态的明喻。“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人之境况,巧妙地用不同形态特征的傩面予以组织和展示。再次,观展路线“迷宫”式的空间设计,具象化地诠释了人的精神困境。同时,展览结合互动装置设计激发观众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得到精神的疗愈,完成展览叙事的闭环。展览运用当代艺术语言、丰富的展示形式、互动体验设计对傩文化进行当代诠释,在保留其精神内核的同时赋予现代审美表达,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傩文化的当代价值。
“创造性转化”的傩面展览实践
一单元“傩的结构主义”阐释了傩文化发展的历史、湖南傩文化的区域分布、湖南在傩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成就和举措,和构成傩文化的主要元素,如傩面具的分类和特点、傩面制作流程、代表性的傩戏、手决、傩歌、傩舞、傩技,辅以面具实物、神像木雕、傩戏唱本、傩仪法器和傩歌傩舞原境表演视频。二单元“庆典中的面具”结合面具实物、仪式用的木雕、水陆画演示了“还傩愿”的仪式程序。通过以上傩文化知识点的普及,奠定了民间美术的学术基础。
三单元“傩的精神分析·‘自我’与‘他者’”的展陈空间设计成迷宫式观展路线,通过互动装置结合傩面实物、数字动态傩面、生态场景设计、水陆画、根据傩舞创作的现代舞影像,结合音效与光影,丰富观众的视听体验,从而突破传统的民间美术“静态展示”形式,完成了傩面从祭祀法器到艺术符号的转变,构建了新的视觉叙事,实现了文化阐释的再编码。四单元“傩润万物”部分作为展厅两条路线最后的汇合处,空间设计围合成圆形,以葱茏的绿色调为主,深邃的森林场景辅以展示动物类傩面,喻示着“自我”与“他者”的选择终是殊途同归,启迪观众在哲思中寻回心灵觉醒与诗意栖居。
观众的体验感是设计思路的核心。展览设计了互动手册,指导观众参与这场“游戏”。首先,三单元展厅入口设计了“自我”与“他者”投票选择装置,观众选择后将从对应的入口开始游览。其次,展厅内设置了多种互动形式:观众可以写下对人生的思考悬挂于生命之树上,可以给无名的傩面具命名,可以与诙谐俏皮的傩面合影、化身傩师,可以挑选面具元素进行组合,盖上专属于自己的傩面印章,还可以用植物染制作傩面图案,印于方巾上,将记忆带回家。通过这些体验设计,观众从“被动观看者”变为“主动决策者”,呼应“游戏中的个体表达”的策展理念。
展览以观念艺术激活传统符号,构建了一个允许深度参与的游戏场域,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傩文化的认知,也为非遗类民间美术如何在当代美术馆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而且也印证了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恰当的当代转译,成为激发公众文化自觉的有效媒介。
(作者供职于湖南美术馆典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