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在法国巴黎秋季沙龙上,一群年轻的艺术家以其奔放大胆的色彩运用、粗犷的线条和突破传统的造型引发轰动。评论家沃塞尔在那些绘画中间看到了一座多纳泰罗风格的雕塑,惊呼道:“多纳泰罗让野兽包围了!”于是野兽派便成了这批青年艺术家组成的画派名称。然而,野兽派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19世纪末西方艺术迫切需要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寻求新的艺术表达语言的必然结果。出生在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的画家马蒂斯的探索与实践,则为这场艺术革命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与方向。
从马蒂斯的作品看野兽派的形式语言特征
☆色彩运用的解放
在传统绘画中,色彩常服务于形体塑造和光影模拟,如达·芬奇《蒙娜丽莎》、伦勃朗《夜巡》和安格尔《泉》等。尽管文艺复兴画家和新古典主义画家在时间上跨越了四百余年,但他们都注重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自然的原则。而马蒂斯打破了传统规则。他认为,画家要用绘画来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虽然表现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绘画只有充分表现出画家的内心世界才有活的灵魂。这正是野兽派创作理念与传统画派的不同之处。野兽派强调直接的、热烈而浓厚的情感传递和表达,而传统画派的表达则相对更隐晦。在马蒂斯的《戴帽子的女子》中,人物面部与背景使用了大量高纯度的绿色、红色与黄色。这些色彩不再遵循自然与真实,而是成为画家独特的精神载体。他曾表示:“我用的色彩不一定是物体本色,而是我所需的颜色。”这种主观色彩运用,让色彩从再现功能中解放,成为艺术家情感在画面的直接表达。
☆简化与夸张的造型
野兽派摒弃古典绘画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追求造型简化。马蒂斯一生都在进行实验性探索,其绘画风格追求单纯原始的稚气,造型简练,线条弯曲起伏,笔法轻松流畅,散发着儿童般的天真稚趣与生命的朝气。马蒂斯有句名言:“人们必须像孩子那样看世界,因为丧失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每一个独创性的表现。”他在《生命的喜悦》中充分运用了这种简化造型,放弃了明暗和体积的塑造,将人体概括为几何色块,线条流畅而果断,描绘的人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力。在《舞蹈》中,马蒂斯将画面人物简化为无细节轮廓,拉长扭曲肢体,用弧形线条连接四肢,赋予画面旋转环形动感。这种简化与夸张的造型传递出奔放原始的生命活力,让舞蹈的情绪表达超越生理结构的客观性。野兽派对造型的简化与夸张并非对形体的粗制滥造,而是对绘画对象内在结构的提炼。正如马蒂所说:“简化就是意味着去掉不重要的东西,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平面化的空间处理
在注重理性表现客观事物的大环境下,马蒂斯另辟蹊径,将东方艺术理论运用于绘画创作。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感,马蒂斯学习了浮世绘以线造型的风格,巧妙地运用线条勾勒人物形象,并且用写意的方法涂色,通过不同的方法使画面呈现平面化的空间。在《红色的和谐》中,所有室内场景几乎完全被压缩成平面,墙壁、桌布与窗外的风景以色块并置,将空间的平面化与线条的张力呼应起来,突出色彩的对比而非运用透视营造空间层次,彻底摆脱了对真实空间的依赖,充分强调色彩和形式的纯粹美感,凸显出艺术作品中装饰性和平面构成的张力。
马蒂斯对野兽派的超越与历史意义
1908年后,野兽派逐渐走向分化,马蒂斯则将野兽派的理念融入更广阔的艺术实践中。他将色彩与形式运用的纯粹性融合到剪纸艺术中,这种融合在《爵士乐》系列中有充分体现。作品以剪切的几何纸片构建出充满活力的画面,将野兽派的色彩解放与造型简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与其他野兽派画家相比,马蒂斯的独特之处在于对画面平衡的追求。其作品看似奔放,却也包含亲和力。《舞蹈》中,画面中旋转的人体通过简洁的线条构成环形,红与绿的对比既强烈又和谐,展现出平易近人的秩序感。
野兽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现代艺术从再现自然到表现自我的关键转折,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传统,为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提供了启示。马蒂斯“色彩即情感”“造型即本质”等理念,重新定义了绘画功能,使艺术成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视觉投射。野兽派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波普艺术的色彩、极简主义的形式简化等,都表明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突破边界,真正的创新是在吸收与批判传统中找到新表达。
结语
野兽派以一场色彩革命撼动了西方艺术的传统根基,他们用主观的色彩、简化的造型和平面的空间,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马蒂斯作为核心人物,不仅引领了野兽派的崛起,更通过毕生探索将其理念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法则。野兽派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绘画风格的独特性,更在于它为现代艺术开辟了表现自由的道路——艺术不必依附于自然真实,而可以成为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独立载体。这一理念至今仍在推动着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系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