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造型、纹饰、色彩等元素,为陶瓷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深刻内涵,使陶瓷作品兼具独特的文化气质与持久的艺术价值。随着时代发展,陶瓷艺术设计应在深度融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转换、跨界融合、个性化定制等创新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焕发新生,推动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陶瓷艺术设计;创新策略
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民俗风情与艺术形式,均对陶瓷艺术设计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艺术设计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审美追求。
在文化多元化与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陶瓷艺术设计面临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陶瓷艺术作品,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传统文化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纹饰设计中的文化寓意表达
纹饰是陶瓷艺术设计中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不同纹饰均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寓意。传统陶瓷纹饰种类丰富多样,每种纹饰均承载特定象征意义,兼具装饰功能与人文内涵。这些纹饰既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经世代传承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在陶瓷作品中构建出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系。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传说、历史典故等也常被融入陶瓷纹饰设计中。陶瓷设计师通过图案的形式再现传统内容,使陶瓷作品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1]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陶瓷设计师会对传统纹饰进行再创作,采用抽象、简化等手法,让纹饰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现代艺术的表现力,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时代的时尚感。
传统纹饰蕴含的文化符号,通过现代设计转化,仍能在陶瓷作品中传递深厚文化底蕴,使现代受众感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让纹饰设计的文化寓意在新时代背景下得以延续。
☆造型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印记
陶瓷的造型设计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与生活智慧。
传统陶瓷艺术设计的造型取材大多与自然万物及日常生活相关。从自然现象到器物形态,都可能成为造型的灵感来源。这些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与沉淀,逐步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造型体系,成为传统文化在陶瓷艺术设计中最为直观的体现。
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在造型上仍延续着传统文脉,但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行为。设计师会对传统造型进行必要的提炼与重构,在保留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审美需求,让作品既带有传统韵味,又能符合现代生活的实用与审美需求,使传统文化在新的造型中实现传承与发展。对传统造型的现代转化,让造型设计中的文化印记在当代语境下依然具有生命力。例如,将传统梅瓶的修长线条转化为简约的曲面轮廓,保留其含蓄的气韵;将青铜器的庄重比例融入茶具设计,通过简化纹饰让古典美学与现代茶席场景相适配。这种转化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让传统造型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色彩运用中的传统审美取向
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色彩承载着重要的情感表达功能,其运用方式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陶瓷艺术在色彩选择上多呈现出素雅、沉静的特点,不同种类的陶瓷有着与之对应的色彩特质。这些色彩的选择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取向存在密切关联,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心态与对朴素之美的追求。[2]色彩的运用不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文化观念的外在表现。
传统五行色彩文化对陶瓷色彩设计也产生着影响。五行所对应的各类色彩常常被运用在陶瓷作品中,为作品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这些色彩与五行理论的结合,让陶瓷作品在色彩层面就带有了传统文化的属性。
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在色彩运用方面既借鉴传统色彩的搭配规律,又引入新的色彩理念与技术,让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中以新的形式呈现,既传承了传统色彩的文化基因,又适应了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使色彩运用中的传统审美取向在现代设计中得到了新的诠释。
传统文化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陶瓷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作品的文化内涵得到显著提升。优秀的陶瓷作品不仅仅停留在精美的造型与工艺层面,还需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的过程,使陶瓷作品成为文化的载体,能引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共鸣。文化内涵的升华使陶瓷作品的价值突破物质局限,延伸至精神维度。当观者与作品相遇时,能真切感知其蕴含的文化积淀与思想厚度。这使得作品超越实用与装饰的固有属性,升华为传递文化基因、铭刻集体记忆的载体,获得更为丰富的存在价值。
☆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陶瓷艺术设计可汲取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多元养分,为创作提供丰富素材来源。古典文学的诗词歌赋、民间艺术的多样形式、历史遗迹的艺术呈现、传统节日的习俗仪式等内容,都包含可转化为设计灵感的元素。这些素材让设计师的创作思路更广阔,使陶瓷艺术作品在创作初始就带有文化印记,增强艺术感染力。素材的供给并非单一的,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因此,它们能从不同角度支撑陶瓷艺术设计的创作需求,让设计过程中有更多可挖掘的文化资源。[3]
探索传统文化与陶瓷艺术设计相融合的路径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传统工艺是传统文化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留存的鲜活印记,它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为两者融合提供扎实的实践路径。传统陶瓷制作工艺里的手工拉坯、釉料调配、柴窑烧制等环节,都凝聚着世代积累的文化智慧与技艺传承。[4]现代技术的介入不是取代这些传统工艺,而是对其进行改良与优化,在保留传统工艺独特韵味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与作品质量。例如,在釉料调配环节,可利用现代化学分析仪器解析传统釉料的成分构成与配比规律,再结合现代材料学的研究成果,研发出新的釉料配方。如此一来,不仅能保持传统釉色的温润质感,还能增强釉面的稳定性与对不同烧制环境的适应性,让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
现代技术的进步为传统手工制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采用4K高清摄像技术,以4K高清录像记录匠人在拉坯过程中黏土的运动轨迹,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示柴窑烧制过程中火焰与坯体的交互作用,并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可实现对传统工艺全过程的实时观赏,让更多人直观地了解和认同传统工艺的复杂性与艺术性。
☆文化IP赋能提升传播效能
具有鲜明辨识度的陶瓷艺术IP,源于对传统文化经典符号与叙事母题的创造性转化,这是推动传统文脉与当代陶艺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也孕育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传统神话经典形象、历史典故关键场景、民俗特色元素等文化资源的提炼与重构,可打造出系统化的陶瓷艺术IP体系,其应用维度具有显著的延展性。将文化IP融入陶瓷日用品设计,能使寻常器皿承载文化记忆。借助IP的情感共鸣效应,可有效提升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与接纳。
陶瓷文化IP影响力的拓展,需要数字媒体的立体化传播体系作为支撑。通过IP主题动画短片的文化叙事、互动游戏的沉浸式体验、社交平台的UGC传播,可构建多维度的IP运营矩阵,实现对全年龄段受众的文化触达。
此外,可以与文旅景区合作打造陶瓷IP主题沉浸式展览,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IP与景区环境的融合之美;线下体验馆推出的IP主题体验项目,让消费者有机会亲手参与带有IP元素的陶瓷制作,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与陶瓷艺术的魅力。[5]
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模式,既能实现文化价值的精准传递,又能赋能商业价值的同步增值,形成文化传播与市场效益的双向赋能。
☆教育传承强化融合根基
传统文化与陶瓷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根基,在于构建教育培养体系,通过系统化教学与实践训练培育专业人才梯队。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创新融入陶瓷文化教育模块,通过朝代陶瓷特征解析、传统纹样文化解码等理论教学,结合揉泥塑形、拉坯成型、釉色施绘等实践环节,可构建起青少年传统文化认知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如此一来,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与陶瓷艺术的兴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与传承埋下种子。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设置了陶瓷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相关课程,结合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方法。比如,让学生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尝试将剪纸、年画等元素融入陶瓷设计中,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与设计能力,培养出一批既懂传统又能创新的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实践平台。学校可让学生参与实际的陶瓷艺术设计项目,跟着陶瓷设计师学习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现代设计理念。
在传统工匠的言传身教下,学生可以习得手工制瓷核心技艺,包括传统釉料配比秘方的掌握、古法纹饰笔法的精研等关键工艺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文化知识与设计技能转化为实际创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与陶瓷设计创新大赛,为师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围绕传统节日、非遗技艺等主题进行创作。[6]参赛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借鉴、探讨思路,激发创新思维,能推动融合实践的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学术与创作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与陶艺创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转换、跨界融合等创新战略的运用,能够让两者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融合,从而创作出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陶艺作品。这样的结合可以推动陶瓷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世界中得以继承与弘扬,展现出自身的旺盛生命力,使得传统文化与陶瓷艺术设计在当今语境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董永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知识文库,2016(19):10-11.
[2]江伟.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2):33-34.
[3]门爽.中国画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6(08):104.
[4]方奕峰.高校艺术教学课程中陶瓷艺术设计与传统图形元素的融合研究[J].明日风尚,2017(24):165-165.
[5]陈齐悦.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22):182-184.
[6]王禹茗.视觉传达视角下传统文化图案元素与陶瓷的融合之美[J].收藏与投资,2025,16(03):89-91.
(作者系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