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1. 审美的共相和殊相——评马萧新书《好画500年》
    2. 当21世纪的观众驻足于米兰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欣赏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时,往往将其视为天才灵感的迸发。这种将艺术创作简化为纯粹个体精神产物的认知,恰是马萧在《好画500年》中探讨的有趣议题之一。作者通过对15至19世纪末的欧洲艺术生态的系统考察,揭示了在赞助人制度构建的规则框架内,艺术家以创造力突围的永恒博弈。这种动态平衡的打破与重建,恰恰是艺术史最有魅力的一面。 在文艺复兴至现代主义兴起的500年间,审美趣味的形成始终是赞助人与艺术家相互角力的产物。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绝非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美第奇家族到法国学院派 [详细...]
    1. 《这就是中国画》:让美术史走进大众生活
    2. 《这就是中国画:500幅宝藏名画读懂5000年中华文明》 马子雷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近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就是中国画:500幅宝藏名画读懂5000年中华文明》(简称《这就是中国画》)一书,带领读者走入一个由笔墨丹青构筑的艺术世界。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画的美术史读物,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的深情回望。 传统的美术史著作素以学术性、专业性见长,内容严谨却略显枯燥,普通读者很难从中找到阅读的乐趣。《这就是中国画》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以轻松活泼的笔触,将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书中不仅涵盖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 [详细...]
    1. 拍X光、照CT,青铜器修复中的“黑科技”
    2. 工作中的张珮琛 受访者供图 青铜器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历经岁月沧桑,许多出土的青铜器文物都出现残缺、变形、腐蚀等病害,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科技手段在青铜器修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传统修复技艺注入了新活力。张珮琛作为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研究馆员、国家级非遗项目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亲身经历了科技赋能青铜器修复的诸多实践。 “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涵盖了清洗、除锈、矫形、拼接、刻纹等10余道复杂而精细的工艺环节,这些传统技艺是修复工作的基础,现代科技则为修复提供了更精准高效 [详细...]
    1. “考古广西”丛书发布
    2. 4月18日,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办的“考古广西”丛书新书发布会在南宁举行。丛书汇聚了数代考古人的研究成果,是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普及化呈现,向世界展示广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介绍,“考古广西”丛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精心策划的“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工程”系列作品之一,是继“我们的广西”“文化广西”“非遗广西”“自然广西”等丛书后推出的又一部精品力作。“考古广西”丛书是全面系统介绍广西考古遗存的普及读物,共10册,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权威专家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通俗易懂的叙述和大量珍贵的高清图片,生动展现了广西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丛书涵盖史前洞穴、贝丘遗址、秦汉城址、唐宋窑址、花山岩画、靖江王府王陵、明清边海防设施以及各时期典型墓葬等代表性遗存。 业 [详细...]
    1. “非遗工坊让我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2. 非遗工坊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载体,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与传统手工艺,工坊通过“传帮带”模式构建起“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的生态链,既为乡村老年群体、留守妇女等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又以生产性保护激活传统工艺的生命力。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51个案例入选。近日,记者跟随“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融媒体采风活动走进贵州、云南、海南的多个地方,探访非遗工坊的建设情况。 “我决定回到村里,带着大家一起做苗绣” 文丽蜡染刺绣非遗工坊坐落在贵州黔西市化屋村的青山绿水间。走进工坊,苗族姑娘杨文丽正带领着绣娘,将传统纹样绣进服装、手提袋、帽子等产品中。这些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创意产品 [详细...]
    1. 向水墨发问—​—面向自我的反叛与创新
    2. 冬语(国画) 2010年 朱训德 近日,在湖南美术馆展出的“向水墨发问:行进中的创作与现场”展览,共展出33位艺术家的53件作品,汇集中国当代水墨画领域的中坚力量,以水墨为媒介,立足于湖南美术,向水墨发出时代之问。 中国水墨这一载体,经历千年的探索与发掘,到今天,是否还具有新的可能性?水墨的材料媒介能否再变化出新的面貌?水墨的表达边界到底在哪里?如何用水墨材料进行更深入人心、深入生活的内容表达?在架上绘画失去表达优势,甚至其本身的存在意义都受到质疑时,为何还有这么多的艺术家依旧坚持着水墨的表达方式,努力发掘更契合自己的艺术语言?这一个又一个 [详细...]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025(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