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当前位置: 中国拍卖网 >>名人访谈 >> 当代艺术
      分享到:

      殷歌丽:“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30年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12-31 16:55:39 来源:网络

        记者:在“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的筹办和宣传中,您扮演过不同的角色,比如数字化项目总监、工作组织以及媒体协调人等,以您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看,您觉得30年来Ars Electronica的电子艺术有一个怎样的发展演变?

        殷歌丽:我并不是在“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建立之初就开始参与电子艺术节的相关活动,我自己也是一个不断接触的过程。但我认为一个最大的不同是,电子艺术从一个专家的领域开始走向普通大众的视线,也就是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过程。

        记者:可以说现在的“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它能做到今天这样一个成就,它的最主要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在哪里?

        殷歌丽:我们“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在宣传标语中有一个副标题,就是“艺术、社会与科学”,这三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才共同形成了艺术节的主要内容,在主题上这是非常具有包容性的。在艺术节成立之初的30年前,倡导者们就对电子艺术有一个很不一样的看法,非常具有前瞻性,这也是艺术节一个最大的特点和主要发展方向。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关注艺术本身的发展,我觉得不是很有意义,但如果你去思考艺术、科学、技术是怎样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的,这就很不一样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希望了解电子艺术本身的发展前景,我们更想探索和思考电子艺术对于我们将来的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记者:电子艺术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说,它是一个新型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那么“Ars Electronica电子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对奥地利以及整个欧洲大陆的电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殷歌丽:在30年前,我们是最早开始探索电子艺术发展的,另外我们的研究领域也是多层面的,这是“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的特点,也是它影响力最强的一个部分。可能别的艺术节不是那么跨领域的一个复合型态度,更多的只是在单纯的讨论艺术在某一个层面的东西。

        记者:每年电子艺术节的主题是怎样来确定的呢,我们会不会有一个学术委员会来起草相关命题?

        殷歌丽:在“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的架构体系中,对于主题的确定主要由三个专家委员来确定,但这三个人是最后的确定程序,他们会思考到底用怎样的词汇来表达相关主题。在这之前,我们会有将近一年的总结、汇集过程,他们也会跟很多不同的人来讨论不同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在不同的人群之中重复相同的主题,另外也是为了方便确定哪些主题真正体现了一些社会变革的因素,所以我们组委会在每年的二、三月份来确定这一年的学术主题。简单点说,也就是在最后主题的确定之前,我们会做很多的铺垫和调研工作,另外我们也不会刻意的去追求对某个主题形式的讨论,所有的过程都是一个自然、流利的状态。

        记者:一方面艺术节的主题会关注对于社会问题的介入、思考与解决,但单纯的对于电子艺术这个艺术门类而言,它会不会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殷歌丽:对于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而言,我觉得已经没有了特别具有革命意义的发明。我们会主要思考哪一些问题在电子艺术领域是比较敏感的,比如我们会觉得之前的社会生产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兴的电子技术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发展,而今年的主题则主要是讨论艺术、科技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对这方面内容的关注会更多一些。当然在这样的主题之下也不排除我们会对电子艺术的本身做出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记者:“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现在的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参与其中,当然也会慢慢的出现准备时间不够的问题,那将来的“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的举办模式会不会向着艺术双年展的模式靠近?

        殷歌丽:因为我本身不是专门研究艺术的,所以对艺术双年展的模式没法做出一个很好的理解,也没法正确的对比艺术节和艺术双年展之间的优劣异同。但现在每年的“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还是依然按着之前的模式在举办。另外我们选择的艺术主题和一些艺术双年展也有很大的不同。当然我也不排除新上任的“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的艺术节主任会出现一些个人化的想法。

        记者:我们注意到“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一些对外交流活动中,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和中国方面的合作是一个怎样的现状?

        殷歌丽:我们和中国方面最主要也是规模最大的合作就是2007年的第一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大众的智慧”。我们在上海科技馆做了一个很大的展览,开幕式上我们也和上海的一所音乐院校共同做了一个艺术项目,主要的内容就是“空气视觉化”,这是目前我们和中国方面最大的一个合作项目。

        记者:活动取得的效果怎样呢?

        殷歌丽:我们在科技馆举办的展览特别受欢迎,现场效果特别好,但之后引起的社会讨论不是很强烈。这是我们第一次举办大规模的电子艺术节,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毕竟是第一次做这样的活动,难免会有一些细节工作没有做好,这也是我们特别遗憾的一个地方。

        记者:本身您也关注、研究过中国电子艺术的发展状况,那中西方关于电子艺术的发展最主要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殷歌丽:一方面,中西方对于多媒体艺术或电子艺术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差异,但最近几年,关于概念的理解,两者之间也开始慢慢出现融合和趋同的趋势。我们“Ars Electronica”很少会用到“多媒体”这个词,因为我们觉得没有意思。但在中国,“多媒体”是一个比较热的词。另外在学术领域,讨论多媒体艺术到底指的是什么,对于这个概念的指向对象也还没有完全的确定下来。

        记者:那多媒体艺术家的创作环境呢,中外有什么不同没有?

        殷歌丽:我认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关于电子艺术的创作和展示还不是特别普遍,也没有关于电子艺术的具体定义,这对于中国的艺术家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另外他们的创作环境比我们自由得多,中国的电子艺术家不用考虑太多,只要专心自己的创作就可以了,我觉得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年轻艺术家特别的灵活和具有创意。另外的一点不同就是,现在的中国政府特别注重对创意产业的扶持和支持,刚好这个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和政府的构想相契合,对于中国的艺术家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幸运的地方。但在欧洲不一定就是这样的情况,比如和中国方面的合作,我们的政府就不是特别关注。

        记者:您对中国电子艺术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殷歌丽:我不是艺术家,我也不是策划人,所以我不太敢发表这样的建议和评论。

        记者:最后结合您对欧洲和中国电子艺术发展的现状来说,您认为将来电子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殷歌丽:肯定在中国。现在的中国到处充满了机会,在我看来,欧洲的多媒体艺术或者说新媒体艺术意境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所以就不是太受关注和重视。但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和新媒体越来越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可能会导致很多好的新媒体艺术根本没法发生,这会影响到中国新媒体的艺术发展。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展览信息

      女艺术系列5:青绿

      我没有自已的名字?
      苍茫与浪漫陈文灿漆画、水墨画展
      黄一山:非格物– 形而下的空间叙事
      一石倾情--钟志源汉白玉雕塑作品展
      “不想忘记”石亮个展
      “十分之一秒”芬-马六明个展
      “艺起画”李善单、玛馨玲师生展
      “幽梦尘心”李旺水墨作品展
      2013年石家庄首届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
      艺术家
      王明明
      何家英
      霍春阳
      冯大中
      刘大为
      张志民
      美术理论
      书画同源终将合流
      谈谈怎样画人物速写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话语问题
      浅论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107(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