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网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在线展览 -中国美术展览网-中国美术家网在线展厅
    当前位置: 中国拍卖网 >>美术史论 >> 中国美术史
    五代绘画艺术的成就

        五代绘画在六十年间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发展了唐代艺术的世俗的倾向,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样式方面为绘画扩大了领域。
        画院画家的活跃是一突出现象,反映了具有一定社会基础的绘画艺术的发达。
        五代的绘画艺术作为一种技艺行业有中古手工业的某些特点:竞争,父子相传,有固定的专长,商品化。五代绘画技艺的行业随着商业的发达而得到发展,绘画技巧日益提高。
        画院画家的主要任务是图绘帝王贵族的肖像和生活。南唐保大五年元旦大雪举行盛大宴会,召名手绘图纪念,是最有名的例子。参加绘制者包括:高大冲画李璟像,周文矩画诸大臣和乐队,朱澄画楼阁官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沼禽鱼等。画院画家也奉命画寺庙的宗教壁画或建筑物内部的作为装饰的山水和花鸟,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翰林待诏”的名义,有较好的生活条件,用经济力量支配他们的实践活动,对艺术的提高又有鼓励的作用。而且生活方面具有手工业劳动者的特点,所以保持了画家与广大社会的联系和画家的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的可能。
        五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在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各方面都有表现。
        人物方面突出的现象是肖像画的普遍化。肖像画是有历史渊源的,五代写真名手和他们的作品在数量上值得注意,例如:西蜀有常重胤、宋艺、阮知晦、李文才、袁仁厚等,南唐有高太冲、周文矩、顾闳中等,堪称人才济济。
        五代寺院中有所谓“真堂”。成都大圣慈寺三学院真堂的壁画以贵族肖像为内容,有阮知晦绘后蜀孟知祥肖像、张玖绘他的僚属们的肖像。对于了解这一风气,敦煌莫高窟的五代及北宋初期的洞窟内现存有肖像意义的供养人多幅,可以作为参考。
        人物画的主要成就是反映贵族生活更深入到表现精神状态,于是形象刻画达到进一步精确。有情节的绘画,构图丰富而集中表达了主题。
        花鸟画摆脱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得到进一步发扬。从五代开始,花鸟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有独特地位的一种样式,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一个有力的方面。花鸟题材在文学艺术中反映人们向往生活和乐观的情操。
        晚唐五代时期经济生活的繁荣对于文学中花间体的词曲和美术中的花鸟画有相当的影响。五代花鸟画的主要部分是描写与贵族生活有联系的花卉禽鸟。
        花鸟画的技法随着表现的需要相应得到提高的机会。精密的观察和精确的表现是这一发展阶段上画家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技法上有着各种创造。
        在这里附带说明关于中国花鸟画技法,勾勒法和没骨法的起源与区别问题。根据宋代文字记载,徐熙画花和当时一般流行的方法不同,一般流行的方法是用色彩晕染而成,徐熙是用墨写其枝叶蕊萼,然后敷色(见《宣和画谱》和《圣朝名画评》)。黄筌父子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纤细,但以轻色染成而不见墨迹。徐熙的孙子徐崇嗣原来用徐熙的画法,不被人看重,于是效仿黄家的画法,不再用墨笔,直以彩色绘图,才不受歧视(见《梦溪笔谈》和《图画见闻志》)。由这些材料可见流行的一种看法:徐熙创没骨法、黄筌创勾勒法之说,尚需进一步考订。
        山水画从五代开始,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一种有独特意义的样式,也有了稳固的地位。山水画与花鸟画一样,也成为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有力的凭藉。
        荆、关、董、巨等人创造了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而成为山水画中的优秀范例。
        他们的构图上多以雄伟的巨峰为主,同时又展开山川地势树木的多样变化。他们描写的是在一定季节气候状况下的山河大地的面貌。他们密切结合自然环境的特点,布置人物的活动(旅行、待渡、渔舟等)和人工建筑物(寺庙、关隘、栈道、山居、水亭等)以加强自然环境的特点的表现,因而组成完整的境界。

      来源:网络

      相关标签: >>美术史论 中国美术史
    美术史论
    民间艺术史 摄影史
    绘画史 工艺美术史
    建筑史 版画史
    雕塑史 美学
    艺术概论 中国篆刻史
    中国书法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技法知识
    中国花鸟画的写生与创作方法
    国画工笔花鸟画技法讲座
    水墨公鸡的画法
    蝴蝶工笔及写意画法
    高冠华先生讲《 花鸟画构图十要》
    工笔花卉的常见技法
    国画的花鸟画基本画法
    中国扇画技法
    王其华的葡萄画法 5
    王其华的葡萄画法 4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拍卖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1
    • 中国拍卖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www.paiorg.com,All right
    Processed in 0.109(s)   11 queries